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陈凯宁以◆◆■★★“科研-教学-创作-敢问路在何方?一个影传青椒的自我民族志”为题,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进行了描绘◆◆。通过对自身科研■◆★★■、教学★■◆、创作三方面经历的生动介绍■◆◆■★■,陈凯宁老师的分享展现了当代知识产生体系的一个侧面,指出了当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其他青年教师和有志于从事高校教研岗位的学子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杨宇菲以“叙事与叙理之间——以三个节日影像志为例探讨地域文化的影像实践■★■◆”为题分享了她的影视人类学研究与创作◆★◆◆■。从“远方如何抵达观众”这个问题出发,杨宇菲老师梳理了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并结合自己参与的三个节日影像志经历,反思了观看、真实、他者、远方等影视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为当代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随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唐俊,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人文及社会科学出版编辑白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薄荷实验■■■”主编顾晓清,《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张晋锋四位点评嘉宾分别对各位发言嘉宾的精彩分享进行了点评◆◆■◆★◆,对各位嘉宾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讨论◆■■■。点评嘉宾高度评价此次沙龙交流的重要意义,呼吁影视传播研究者对当下的纪实影像给予更多关注■◆★■■,推动纪实影像理论和实践的更新。
在自由交流环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冉光沛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博士生马秋晨分别就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节日影像志项目的经验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至此,沙龙圆满结束◆■,期待在本次沙龙上研究者们观点的相遇和碰撞将会为未来纪实影像和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是影视及视听创作、研究、教育的平台,是影像产业和影像政策研究的智库■◆■◆★,也是影像艺术和影像传播的创新和实验窗口。中心多年运行的清影工作室■◆◆■◆、清影放映、年度影视产业蓝皮书、年度视听产业蓝皮书、年度电视剧发展报告、世界电影发展报告等均有广泛影响■★。中心制作或参与了包括《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大河唱》《我在故宫六百年》《大学》《无问西东》等数百部影视作品,以及“人文清华”等融合媒体项目。面向世界、植根本土,中心致力于服务行业、培养人才,以影像文化传达真善美,促进公平正义、文明进步。
沙龙一★◆■“纪实影像与影视人类学★◆★◆★”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主持■◆■。雷建军教授在开场词中介绍了本场沙龙主题设定的内涵,并向与会者介绍了参与本场沙龙的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彭侃以“纪实娱乐★★◆◆◆:内容的蓝海市场”为题分享了自己对于当下纪实影像创作趋势的研究和思考。基于对相关内涵进行的辨析,该分享从纪录片的娱乐化和真人秀的纪实化两个趋势深入讨论了纪实娱乐的趋势,指出了该趋势与当下观众需求★★★★◆◆、市场空间、内容创作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为围绕纪实影像展开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